2018年2月26日,新年刚刚过,年味还没有散去,“倒春寒”让大家似乎忘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脚步。众志医疗公司的会议室却热情高涨,公司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专家:国内著名心脑血管影像大咖、北京宣武医院杨旗教授。杨旗教授此次专程抽时间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苏州,给众志医疗的全体销售同仁进行一场精彩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方面的报告和指导。
杨旗教授是国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方面的权威专家,不仅在临床的诊断和技术上有很突出的成绩,尤其在科研工作上更是硕果累累,中了很多国自然基金项目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研究,多篇SCI论文在《Stroke》等神经领域顶尖杂志发表。众志医疗一直和杨旗教授在高分辨核磁方面有深入的科研临床合作,北京宣武医院也一直是众志医疗的32通道颅颈一体高分辨血管壁线圈的用户和临床窗口医院,杨教授在使用过程中给与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不断完善产品的性能。
此次杨旗教授把颈动脉斑块成像研究的前世今生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系统性的介绍了颈动脉斑块的扫描技术和诊断的病例,让人受益匪浅。同时,杨教授更是重点强调了颅颈一体血管壁成像的重要意义,头颈部的大范围扫描,高分辨率的核磁成像,不仅可以有效检查颈部血管斑块的情况,更能检测出颅内血管斑块的情况。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更重要的是预防,当卒中已经发生的时候,往往已经需要付出很多代价来治疗了,为时已晚。所以,颅颈一体血管壁成像不仅可以检测颅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病变,更能检测出颅内静脉系统的血管病变。使用了众志医疗的32通道线圈,可以获得超高信噪比的图像,缩短扫描时间,更可以把之前常规头线圈无法显示的小血管病变,如穿支血管的病变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显示。杨教授近期刚刚有一篇穿支血管病变的文章被《Stroke》杂志接收。可以说,高分辨核磁技术在颅颈一体血管壁的成像上,重新开启了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的新的局面,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未来!
杨旗教授同时演示了一套颅颈一体血管壁成像的分析软件,这一套软件是著名华人磁共振专家、前国际磁共振协会主席李德彪(Debiao Li)教授在UCLA-Cedars Sinai生物影像研究所的团队倾心研究开发的。李德彪教授一直非常支持和关心国内磁共振方面的临床研究和发展,希望把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的医院使用,惠及更多的患者。杨旗教授一直在李教授的团队里面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此次把这套功能强大的分析软件带回北京宣武医院进行临床病例的测试和研究,至今已经搜集了超过2000例典型病例,大大丰富了软件的应用。李教授之前也曾经携团队造访众志医疗公司,参观指导交流。众志医疗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把李德彪教授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多的医院。
自2011年成立之初,众志医疗一直致力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方面的产品研发和临床推广工作。从公司刚开始成立,就研发高分辨颈动脉斑块线圈,经历了3代产品的持续开发和改进,最新一代的柔性高分辨颈动脉斑块线圈,不仅在舒适度和信噪比上做了大幅提升,还针对西门子TIM技术进行了全面兼容,已经在国内众多高端医院有了装机,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火箭军总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北京305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庆新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等国内超大三甲医院。
随着对脑血管病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北京宣武医院为代表的神经病学专科医院把研究的方向从单纯的颅内血管和颈部血管扩展为颅颈一体的血管壁高分辨成像上。众志医疗也紧紧的配合国内专家的研究方向,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了医工交叉的联合攻关研究,创造性的开发了集合头线圈和颈动脉线圈一体的颅颈一体血管壁成像线圈。201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中国科协首届创新科技成果交流会上,听取了重点汇报项目之一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项目组有关颅颈一体化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检测方案的成果汇报,并对该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众志医疗精心打造的这款32通道颅颈一体血管壁线圈,已经在多家顶级三甲医院有了装机,并且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宣武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学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等。
————————————————————————————————————————————————————————————————————————————————————————————————————————————————————————————————
附杨旗教授简介:
杨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诊疗特长:自2013年起在宣武医院开展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R-MRI),最优化技术应用于2000余临床脑卒中患者,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头颈动脉夹层、烟雾病及脑静脉窦血栓等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积累丰富临床经验。科研方面,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Circulation:imaging》、《Stroke》等杂志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IF10分三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 项,软件著作权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4项。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获得青年研究奖,现担任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Junior Fellow, 中华放射学会心胸专委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疾病分会常委。
李德彪教授简介:
李德彪教授,系著名华人磁共振成像物理学家,1992年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放射学助理教授,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放射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终身教授,心血管磁共振研究主任。现为美国雪松西奈医学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生物医学影像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医学及生物工程教授。李教授从事心血管磁共振研究二十余年,发表了18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NIH研究基金两千余万美元,在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血管斑块成像,心肌灌注成像,非造影剂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李教授曾多次担任国际学会领导职务,包括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及多个委员会主任,国际磁共振血管造影协会主席,心血管磁共振学会理事,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等。他是医学磁共振杂志及磁共振成像杂志的副主编,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及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院委员。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国内外医学磁共振研究交流,多次在国内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